西湖论善主题分享丨创新理念,提升效能
来源: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宣传与募捐部 发布时间:2020-11-06

11月5日-6日,第七届西湖论善邀请专家展开主题分享。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实录整理。

主题分享一:公益慈善的新境界与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王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ad9fc341b0b969b3a5007c93f8e7c029.jpg

第三次分配什么?我的理解,第三次分配是公益慈善和社会治理的新境界或者新探索。为什么党中央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第三次分配,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又一次提第三次分配,强调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这不是仅仅强调公益慈善的作用,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应把它解读成公益慈善的新境界或者社会治理的新探索。公益慈善的新境界要实现其目标从缩小贫富差距,到共建共治共享,再到生活方式代代相传。

钱穆先生讲“中国本无社会,家国天下即一社会。”我们对这个概念是何认知,为什么第三次分配在中国特别重要?为什么在中国,家国传承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社会由家国构成,没有家就没有国。现在很大问题是对家和家族的概念淡漠,基本上按西方的概念理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家庭和家族。非常高兴地看到在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到加强家庭建设,这是一个根。有了家庭建设,慈善事业、整个社会事业才能够有一个基石。没有家庭建设,社会建设是没有根基的。我们要运用全新的理论范畴和分析工具,探索公益与社会;要基于全新的历史观,认知社会及其传承;要采用田野研究方法,深入两岸四地,探究历史传承。

钱穆先生说“欲望中国之社会史,必先究中国之宗法史,由血统而政统而道统,此为中国文化之大传统”。血统是基础,然后才是政统,然后才是道统。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的演进,是一个道统演进和提升的历程,这一点不光对过去历史可以这样去观察分析,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道统也是一个基本的观察视角。用这两句话结束我今天一个简单的分享。

主题分享二:《慈善文化和文化自信》

王元琪 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e55430273014af345a5057988d094c09.jpg

慈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家比较清楚,特别是脱贫攻坚。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慈善工作与扶贫事业密不可分。特别是2016年颁布实施慈善法,首要之义就是将扶危济困作为慈善活动的首要之义,慈善法从2016年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在扶贫、助残、助学、助医,助老等等方面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敢给民众这样的承诺,这充分彰显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慈善参与其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当然是自信的集中呈现。

另外慈善与现代的社会治理体系,现在中国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怎么养老,以前居家养老,现在独生子女,另外城市化,这种养老模式的转变,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等,这也是我们在慈善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陕西省慈善协会依托社区办老年大学为那些年长的老人提供一个活动场所,帮他们克服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所带来的孤独感,慈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慈善是助推国际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或者说方式,通过参与国际社会治理也能够充分彰显我们四个自信。第一个我们生活在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的潮流。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第四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慈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也做了很多的有意义的工作。这是慈善参与社会治理,包括今天讲的“一带一路”,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各位慈善同仁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慈善法颁布以后慈善组织走出国门,然后在建立中外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还有一个慈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慈善文化能够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分享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

郝南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68c852fa43621f14a53e6f5c2ddd2792.jpg

根据今天的主题,把它大概按照两个维度分成四类,这两个维度一个是机构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当中是否有救灾或者应急的职能。

另外一个维度我们是否在事前,在突发事件到来之前就有所准备。再一个需要重点提到在历次灾害当中有经验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本身并没有救灾职能,但因为各种契机参与了进来,比较典型的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参与进来的很多社会组织,参与了以后虽然他们不是救灾组织但也具备一定经验,他们有能力回应,甚至也有很多机构有能力回应跨省的一些组织,这些组织我认为他是有准备,是有基础的一类,可以参与到专业的社会应急力量中,尤其他们往往有我们救援救灾的时候所需要的并不在救援救灾范围里面的专业内容,比方说他们可能有挖掘机、可能有直升机、可能有潜水设备,这是常态化专业组织难以具备的能力,但却在这些组织身上能找到合作的契机。还有大量的组织,比如在这次疫情当中,十几万的志愿者中,有几百上千的志愿团体,这些团体在疫情之前完全不敢想象自己还能参与这样的事件,所以这样的群体在大灾的时候可以喷涌而出,而他们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这个时候怎么引导他们发挥专业的力量,实际上我认为是解决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和一个重大的课题。

主题分享四:互联网+慈善——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探索与发展

强萃萍: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

c3cef9edea5e58f1bb1fb85d409a4c7f.jpg

今天我的分享有三部分:首先是互联网探索如何从初创走到稳步发展。上个礼拜发布的中国首富互联网慈善报告中提到,网络慈善借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超越时空的限制和随时随地可以移动支付捐赠的优势,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捐赠热情和热潮,已经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慈善新业态,并对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人人可见、时时可捐、事事可参与。

做好网络慈善非常重要,要靠政策支持、领导重视。从2016年我们独自发起项目,到现在我们联合更多资源,联合更多政府部门共同做好这个事情,我们有下面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为了提升影响力联合劝募,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加强政社合作提升陕西慈善在陕西境内以及全国的影响力,从2017年开始推广运行中国社会扶贫网,基于此从2018年、2019年我们网络筹款的项目主要倾斜于政府的精准扶贫,2018、2019、2020年三年扶贫项目的筹款已经超过1.45亿元,极大调动网民参与公益的热情,以及支持陕西的脱贫攻坚做出慈善事业的贡献。

五年来我们在互联网筹款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对五年来做互联网慈善的做法,我有这么几点粗浅的认知。第一是产品思维。一个好的筹款项目想吸引人,要有产品思维,它一定要符合当下需求,有意义,能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第二如何跟企业深度互动,广大的网民就藏在组织内、政府第一部门、第二部门企业以及第三部门,但第二部门企业蕴藏巨大的资金潜力,如何和他们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筹款的发展。第三是用户思维,如何更好贴近捐赠人的诉求,能在独立价值基础之上、诉求之上更好服务捐赠人,才可以更好地吸引并争取到捐赠人的支持。第四是资源高效整合,包括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媒体部门其他合作伙伴以及执行部门。第五是捐赠人的维护。

其实公益的价值不止于项目,也不限于捐赠,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的方式更好激发起每个人的善念,让大家都来参与实现我们所期待所期望的人人慈善。2019年社会捐赠体量1700亿,互联网的捐赠只有54亿,2018年只有31亿。全社会的捐赠体量700多亿,我们能看到无论整体社会的捐赠量还是互联网的捐赠量都在飞速的发展,说明慈善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也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dbcee39098692a2458a6c40c3ec5bb3d.png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端查看

责编:范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