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力量——浙江慈善案例(二十一)
来源:来源:浙江民政 发布时间:2025-10-20

“肤生工程”疗愈创面之殇

青海省玉树州的藏族少女代吉拉增在7岁时不幸跌入热水锅中,致身体近60%的面积遭受严重烫伤。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拮据,她长期未能获得有效的医疗救治。直到2022年,当时15岁的她收到了一份来自温州的礼物——“肤生工程”。该项目筹集了医疗费、路费,专程接她到温州治疗。鉴于代吉拉增下半身的创面特别严重,“肤生工程”为她进行了10多次手术,同时免费提供助力创面修复和愈合的高科技药物,从长远上帮她消除后顾之忧。

帮扶藏族女孩的“肤生工程”是2020年由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发起,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慈善总会、温州都市报以及温州曙光医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旨在为因经济条件限制或地处偏远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治疗的创面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及困难家庭成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免费诊疗、手术援助、康复指导等全方位的慈善医疗服务。

项目已培育了“千村千点救助站”“藏区公行”“拥军优属爱心行动”“山区26县医疗援助”等活动品牌,建立了辐射浙、闽、陕、藏、青、川、吉的救助网络,同时实施长期追踪关怀,确保救助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该项目依托院士团队,运用科技力量破解因病返贫的难题。例如,为代吉拉增提供的创面修复药物,便是李校堃院士团队历经30年潜心研究,成功推出的全球首款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再生修复创新药。在G15沈海高速温岭大溪段槽罐车爆炸事故后,也曾向患者捐赠此药物以助力治疗。

项目致力于创新救助模式,构建全面的救助网络。团队在衢州站试点设立全国首家慢性创面精准分级诊疗示范中心,整合“市、县、乡”三级卫生机构力量,推出“分级诊疗、精准帮扶”的肤生慈善救助新模式,成功发现并免费救治了多位重症患者,如文成县84岁老人赵阿公长达60年的双腿溃疡、泰顺县93岁老人赖阿公颈后侧排球大小的脂肪瘤等。

2023年3月,福鼎龙安挂牌成立肤生工程首家爱心医院,这标志着“示范病区—慈善病房—爱心医院—千村千点救助站”四位一体的全新网络公益救助体系建立,有效解决了基层创面患者“不知病、不想治、治不起、治不好”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项目先后在西藏那曲、青海玉树、福建福鼎、陕西富平、衢州开化、丽水景宁以及温州各县区等地建立了78个创面救助点,累计捐款捐物780万元,总公益行程超185000公里,足迹甚至远达非洲,受益者达6万余人,2022年9月获评第七届“浙江慈善奖”。


责编: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