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绍兴供电公司在东西部帮扶工作时发现,虽然大电网已覆盖中心村,但牧民季节性迁徙导致游牧点存在用电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2021年12月,“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项目正式成立,并提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移动储能”的创新供能方案。
项目团队多次深入那曲、山南等地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了解游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后联合浙江华云清洁能源公司等企业,定向开发适用高原气候的光伏发电装置及储能电池。第一代固定式光伏电站为那曲热萨村的牧民帐篷通上了电。随后,项目组持续更新光伏设备,先后推出第二代、第三代储能设备,升级后的设备增加了蜂鸣提醒、降温风扇、电压监控系统,重量也从第一代的40公斤下降到了22公斤,即使不到2岁的未成年小牦牛也能轻松驮动,更契合游牧迁徙的便携需求,实施范围也扩大至夏曲镇勒加库村和聂荣县的卓青村。
从2021年到2024年,“牦牛背上的电站”公益项目在一批批援藏干部持续接力和广大志愿服务者的积极参与下,设备持续更新,服务不断跟进。项目组成员克服了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等困难,顶着零下30°C的低温和地质灾害的危险,走村访户,协调物资运输、安装调试、后期维保等事宜。
2024年7月,随着35套第三代微电站抵达海拔4600米的热萨村临时虫草营地,帐篷群落里次第亮起光点,像落在草原上的银河。六月的虫草营地时而大雪时而冰雹,刚放虫草假的小女孩次桑拉姆正在帐篷里用麦克风唱着她最爱的那首《闪亮的星星》,酥油机的轰鸣里,暖黄的灯光下,小姑娘忽然指向帐篷顶的电灯笑起来:“谢谢你们,把星星摘下来装进帐篷里!”
2025年8月,热萨村的加德利用“牦牛背上的电站”设备在自己的游牧点开了小卖部和小饭馆,游牧的同时兼顾多种经营,每月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微电站让牧民在广袤的草原上尝试微创业成为可能,游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捐赠光伏电源105套,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正式实现热萨村、卓青村、勒加库村三个试点村的补充用电全覆盖,缓解了牧民游牧或采挖虫草时期用电困难的问题,有效满足牧民在照明、手机、电视、冰柜、洗衣机以及酥油茶制作等方面的诸多用电需求。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农产品加工制造、储藏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夜间人畜的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降低了夜间小牦牛被野兽伤害的风险。据测算,游牧民家庭每月可增加收入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