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善的主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先行——在中华慈善论坛(2022)上的演讲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会长 省慈善文化研究院院长 陈加元
尊敬的宫蒲光会长,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同仁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向远道而来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与全国慈善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的各级各部门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广大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以慈善的主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先行》。
乡村振兴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总书记把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联系起来,把乡村振兴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慈善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迅猛发展,慈善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救难解困的社会救助领域,拓展到科、教、文、卫、体、环保等社会建设领域;从社会道德实践拓展到社会治理,从助力脱贫奔小康拓展到助力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慈善事业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一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照中央的要求,我们慈善组织应该大有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浙江是一个慈善大省,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1364个,基金会925家,均占全国的10%以上;慈善信托备案单数197单,备案金额11.93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803万人,依法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1403个,城乡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志愿服务站点2.48万个。浙江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慈善的主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先行。 01、提高政治站位,担起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是党领导下的事业,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福祉的一个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思想为统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加快构建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慈善服务保障体系,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慈善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02、德治法治结合,参与社会治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的要求,围绕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初步建成导向鲜明、政策优惠、褒扬有力的慈善激励体系,覆盖广泛、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的慈善组织体系,人人参与、捐赠踊跃、形式多样的慈善参与体系,法治健全、数字赋能、运转高效的慈善监管体系。同时,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心慈善,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充分发挥“五社联动”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促进形成互爱互助、睦邻友好的新型人际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03、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对口支援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浙江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省份,但仍有山区26县需要重点关注、重点扶持。去年底,我们建立了慈善领域的“山海协作”,发布《山海协作慈善宣言》,坚持全省一盘棋,先富帮后富,组织相对发达的50个县对口帮扶山区26县,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慈善山海协作曲”。同时,我们不忘东部省份的责任,动员全省慈善会系统及广大会员单位聚焦中西部对口帮扶地区,立足对口地区需求,围绕乡村振兴实施产业帮扶、智力支持、科技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项目,汇聚更多慈善力量,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众挑上“金扁担”。在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全省慈善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捐资捐物10.8亿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80万人次。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推进长三角慈善一体化合作,落实“上海倡议”“西湖宣言”“钟山行动”,通过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资源互享,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朋友圈”。 04、运用科技手段,强化数字赋能 当下,我们已迈入数字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已经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慈善事业要以数字化驱动制度重塑,要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工作方式。要打造一个综合性大慈善信息平台,它既是一个全社会参与慈善的平台,也是慈善服务对象反映诉求的平台,更是慈善组织科学高效规范管理的平台,还是慈善供需对接的平台。这个平台,要形成政府部门联动、政社互相协同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高效服务、协同治理。积极推进“互联网+慈善”的模式创新,大力推动“指尖公益”,丰富筹款手段,提升网络筹款能力。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链上公益”,实现慈善领域全程追踪、智能分析、智慧监管,提高慈善的便利度、精准度和公信力。 05、着眼精准有效,统筹项目实施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瞄准关键突出问题,全面系统精准施策,在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过程中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持续增加。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对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激发低收入人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助力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掘这些地区、产业在山水人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后发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对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的救助帮扶,设计好项目,健全特困人员救助制度。 06、健全组织网络,夯实基层基础 基层慈善组织落户基层、扎根基层,在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和村社慈善工作站建设。目前,全省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建成率在96%左右、村社慈善工作站达到46%。未来2至3年,我们的目标是:乡镇街道慈善分会普遍建成,村社慈善工作站覆盖率超过80%。这些基层慈善组织,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引领,开发大众慈善动能,激发内生活力,推动慈善募集从少数人由大众慈善发展,形成人人践行慈善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基层造就一支“敬业、懂行、操盘”的准职业化慈善工作队伍,培养一批“关心、尽力、参与”的社会爱心人士,夯实基础,切实做到基层慈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使基层慈善更及时、更主动、更科学、更精准。 07、加强文化引领,凝聚向善力量 慈善文化是慈善精神的外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和人文原动力,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2020年,我们发起成立了浙江省慈善文化研究院,专注慈善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通过课题研究、论坛交流、书画雅集、文艺下乡等形式的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通过慈善典型选树,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文化与慈善文化的深度融合。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让民众在文化生活熏陶中增强奔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和融合,大力传播慈善文化理念,努力让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形成浓厚的慈善氛围,让慈善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08、完善内外制度,打造阳光慈善 制度完善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要加强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以法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社会监督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公众参与为重点,形成健全完善的慈善事业监督运行机制。创新社会监督体制,建设多元统一的社会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督主体,把公开透明落实到慈善资源的募集、管理和使用全过程,推动慈善运作更加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增强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坚持以诚信引路,强管理、优服务,促进慈善组织、捐赠人、受助人及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各位同仁,在实现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中,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充分发挥枢纽型、服务型、行业性慈善组织优势,主动作为、砥砺前行,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全面打造“善行浙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同时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